当前位置:

江南体育-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

admin 2024-09-12 16 0

  终于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腐败像汹涌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的洪水

  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

  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

  法官当上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

  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

  这是大诗人蒲柏批判“南海泡沫”的诗句。那是一场于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一次经济泡沫,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操纵下,运用卑劣的手段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全民参与的投资狂潮引发了股价的暴涨暴跌以及金融市场的大混乱,无数人一夜暴贫。

  1700-1714年间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中,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陷入了经济的泥潭,其在1720年的债务高达5000万英镑,接近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时任财务大臣的罗伯特·哈利(后为牛津伯爵)的倡议下,南海公司于1711年通过国会法案成立。南海公司认购了1000万英镑的债券,作为回报,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和太平洋群岛地区的贸易垄断权,然后政府从公司那里获取部分利润以偿还债务。更令人振奋的是,1713年,英国在与西班牙签订的合约中获得了西班牙颁发的奴隶贸易特许状。

  这一切的优惠政策令南海公司的前景似乎无比美好,但实际上,合约从1717年才开始执行,合约中对贸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英国每年只可以运4800位非洲奴隶和500吨货物前往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此外,英国还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的利润再加征5%的税。雪上加霜的是,1718年英国与西班牙关系恶化,合约中止。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像是一出滑稽戏,南海公司股价跌落谷底。

  一枚棋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本身是车马炮还是小卒子,而是在于其对使用者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南海公司自1711年成立以来到1718年,只是个皮包垃圾公司,但它是国企,带着为政府处理债券的伟大使命而降世,即使它是个没用的小卒子,英国政府也不会轻易舍弃。1714年,新国王乔治一世登基,他甚至亲自加入南海公司董事局,担任南海公司总裁,简直感天动地,为了骗钱,国王也是拼了。

  在1717年,为了帮助法国政府解决债务问题,密西西比公司推出股票换国债计划(详情可见《历史上的三大灾难性泡沫中篇——洗劫人民财富的纸币骗局》。)虽然南海公司的董事很早就认定密西西比计划不会成功,但他们却对该计划的内容相当有兴趣,并自认为比约翰·劳更加精明,可以将泡沫一直玩下去,能够将信贷这根绳子的张力拉到最大而不扯断。

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

  1719年,南海公司咸鱼翻身,小卒终于过河了。这一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央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南海公司的前景开始明朗,公众的信心得到提振,股价开始上升。南海公司趁热打铁,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名为“南海计划”的大型换股计划,核心内容是以政府给予的特许永久退税政策和南海贸易垄断作为信用背书,增发新股,以新发行的股票换购国债持有人手中的债券。

  当时英国政府总共发行了大约5000万英镑的长期国债。1720年,南海公司准备买下所有国债,但是遭到英格兰银行的发对而未能成功。随后南海公司于英格兰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竞争,不断修改方案。所谓的“修改”,不过就是看谁给的钱更多。两者的最终方案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

  1、英格兰银行:额外向政府支付近560万英镑。

  2、南海公司:将国债利率在1727年夏天以后,由5%调低至4%,并额外支付760万英镑。这是面上的方案,南海公司在私下里的方案还包括向英国国会的主要议员和英国王室支付了120万英镑的贿赂。

  结果显而易见,南海公司胜出。

  不可思议的重利背后必然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在2月英国国会刚开始讨论是否给予南海公司经营国债时,南海公司就开始散步谣言说他们的计划很快就会获得批准。股价从每股120英镑猛增到每股200英镑,在英国国会3月21日通过该法案时已经飙涨至每股300英镑。

  意外的是,国王批准议案后,南海公司反而因利好兑现而下跌,这“区区”的涨幅显然满足不了南海公司董事们的胃口。这时,“伟大”的资产阶级忽悠先驱牛津伯爵——罗伯特·哈利挺身而出,大肆宣扬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这种鬼故事和密密西比泡沫里的有些类似,笔者开始想,为什么总有人相信这种不着边际的故事,后来弄明白了,因为总有人相信会有人相信这种不着边际的故事。

  此外,为了保证南海计划的顺利进行,英国政府竭力游说南海公司的富商购买为数达1000万英镑的国债,作为回报,政府会向他们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额外每年提供8000英镑。于是一只妖股的三要素齐了:政策东风、资金的涌入和脑洞打开的故事。

  4月7日,南海计划御准生效。5天后董事会以3比1的价格发行100万认购单,认购单的发售按价格的1/5收取预付金,投资者趋之若鹜,首次认购总值就超过了200万原始股,数日之内,股价升到340镑。为了进一步哄抬股价,董事会4月21日宣布夏季中期股息为10%,这使人们变得更加狂热。董事会接着又以400%的价格发行了第2个100万认购单,每股的股价为400英镑,认购者需要立即支付股价1/10的现金。人们疯狂抢购,几个小时内,南海公司竟然在这个价格上卖掉150万份认购单。一场历史性的金融灾难的大幕正式拉开。

  随后,南海公司承诺国债持有者可以把尚未兑换的国债年金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对于英国国债持有人来说,按照国债面值一年领取的年金甚至不如南海公司股票几天的涨幅,于是最终大半的国债都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当时,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深深地卷进了这次漩涡之中,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甚至连国王也购买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在南海公司股票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票都变成了投机对象。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幼,只要手中有点钱就想趁机大捞一把,他们不一定听得懂那些虚无缥缈的故事,却对股价上涨深信不疑,唯恐错过一波发横财的机会。在酒馆中,在舞会上,人们热议的话题永远是股票,似乎每个人都大赚特赚,天生就是股神。

  南海公司的股价一路狂飙,在5月28日高达550英镑,四天后又猛增到890英镑。此时,已经有些人开始意识到股价要涨到顶了,于是开始趁机变现,股价一下子跌到了640英镑。这下董事们慌了,纷纷买进股票稳定市场,人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最终股价在7月底涨到了1000英镑。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到7月的1000英镑,短短6个月里南海公司股票的涨幅竟然高达700%!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也参与了这场泡沫。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上涨初期买入股票并且实现了翻倍,出于科学家的谨慎与理性,他很快就卖出了。但是赚了一大笔钱的牛顿高兴不起来,因为股价随后一路狂飙,终于,牛顿忍受不住而以1000英镑的价格成功买在顶部。在这一战中,牛顿的2万英镑血本无归,相当于他十年的薪资,很多时候智商在股市中显得苍白无力。事后,牛顿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虽然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但我却估计不出人们疯狂的程度。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许多公司因此被解散,这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笔者斗胆揣测,这个法案出台的目的并不是要加强监管控制风险,而是为南海公司扫除竞争对手,所以南海公司的股价能在7月涨到1000英镑。然而对其他公司的怀疑很快蔓延到了南海公司的头上,8月份,整个股市陷入低迷中,9月,南海泡沫的雪崩开始了。

  先是9月2日报价时,股价跌到了700英镑,此时牛津伯爵罗伯特·哈利企图故技重施,用一堆天花乱坠的吹捧挽回人们的信心,但是这在已经亏损了大量资金的人们眼里更像是对事实的嘲弄。9月12日,为了稳定股价,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开了一个假的商讨会,随后放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假消息:英格兰银行将向南海公司注资600万英镑!南海股价盘中反弹至670英镑。但是到了当天下午这就被证实是一个假消息,股价随即跌至580英镑。这种虚假宣传在股价上涨之际确实能够起到助推的作用,但是在股价即将雪崩之际,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利好,每次假消息带来的反弹只会是对民众信心的进一步摧毁,加速人们的逃生。

  虽然英格兰银行并不愿意牵扯到这场灾难中,但是由于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多方政要的利益,英格兰银行的扩大会议上还是通过了一项提案:授权董事会同意发行南海公司的债券。随后,英格兰银行开设账户发行300万债券。当天一早,人们纷纷携款而至,认购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但事实上,南海公司的股价一路暴跌,它们的债券早就无任何信用可言,人们很快明白这不过又是一场掩人耳目的把戏,不到中午天就变了,银行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付出现金。

  英格兰银行很快就意识到它已无法挽回公众的信心,为了不做南海公司的陪葬品,英格兰银行终止了协议的履行。民众的最后一点信心彻底崩塌,疯狂地抛售南海公司的股票,争先恐后,拥挤踩踏着夺门而出,整个股票市场变成了人间炼狱,所有人只想着赶紧离开。9月底,南海公司的股价在几次波动之后跌落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落至124英镑,“南海泡沫”彻底破灭。

  在这场泡沫中,少数了解南海公司内幕的人幸免于难,赚的一笔后抽身离去。更多的人则是在一夜间倾家荡产,辛苦一生的积蓄化为乌有,更有甚者背负了巨额债务。贷出南海股份的商铺纷纷关门,溜之大吉;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躲在家中不敢出门;街上不断出现危险的亡命徒。被骗取钱财的人们异常愤怒,举行集会示威,要求严惩南海公司。

  为了平息民怨,英国政府强逼南海公司把部分债权出让给英格兰银行,并下令没收南海公司总管和某些政府官员的家产,强令南海公司资产改组。然而,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英国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严重受损,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们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

  300年后,人们在谈论起这场泡沫时总会提到人性的贪婪,并好为人师地以此警告世人。然而我看的更多的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不理性和对风险的漠视,为了处理掉巨额国债,英国政府一手建立了南海公司,并配合着南海公司进行着虚假宣传吹高股价。英国的普通民众哪里能想象的到,南海公司成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吸光他们的血汗。所谓的人性中的贪婪,不过是金融阴谋家蓄意加以利用的工具。遗憾的是,阴谋家们可以鼓动人性中的贪婪却无法控制人性中的恐惧,没能将泡沫一直吹下去。

  英国的南海泡沫和法国的密密西比泡沫、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金融泡沫。在这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相似的故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断上演。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每次泡沫来临时,总是存在两种人,一种人不停地指出泡沫会很快破灭,另一种人欣然在泡沫中游泳。前一种人越来越聪明,后一种人越来越有钱。几百年的金融历史中,前一种人有没有越来越聪明我不知道,但是后一种人似乎并没有越来越有钱。

欧洲资格赛大幕拉开:强队对决战事激烈

  近年来,各类各样的庞氏骗局层出不穷,零风险的年化百分之三四十收益不时亮瞎我的双眼。更有各种扯淡的骗局竟然也玩转了起来,就连我的不少亲戚朋友也牵涉其中。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会有人明知道那是庞氏骗局还会去玩,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我在《历史上的三大灾难性泡沫上篇——一朵小花搞垮一个大国》开头描述的那个故事:

  加州沙丁鱼减产,商品交易者争相竞标,沙丁鱼罐头价格迅速抬高。一个沙丁鱼罐头购买者打开一盒昂贵的沙丁鱼罐头,吃了下去,但是马上生病了。于是他向卖家抱怨沙丁鱼是坏的,卖家回答:“你不明白,这不是吃的沙丁鱼,而是交易用的沙丁鱼!”

  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好比很多公司讲的故事只是用来推动股价上涨,股民相信这个故事是因为相信会有人相信这个故事,有些人明知是庞氏骗局还要玩,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很聪明,会有更傻的人来接盘,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交易标的而不是一个可以盈利的项目,他们想做的仅仅是在一个低价位买入然后高价卖给后面进场的人。这个逻辑本身似乎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真的有自己想象得那么聪明吗?

  欲了解更多新鲜重磅的市场资讯、资本动态,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财经牛眼(cjny88)。

发表评论

  • 评论列表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