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几内亚篮球队全力以赴,奋力晋级前八的假期说没就没几内亚篮球队全力以赴,奋力晋级前八,史诗级灾难大片「开学」即将上演,老师们也要纷纷提前回到学校,新学期新的开始,熊孩子又双叒叕开学了,你准备好了吗?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你可能怀着充分的期待和热情准备上课...
一看队伍中,几个小调皮边说边闹,推推搡搡正玩得起劲...
好不容易维持好纪律,开始上课。
一不注意队伍中又有几个孩子私下在搞小动作,玩着玩着又闹起来了...
体育老师表示:开学了 人心浮躁 这课没法上啊
对于假期过后重新进入职场,啊不对,进入操场的体育老师来说,满心欢喜地和一群孩子一起上课是一件充满职业幸福感的事情。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个班总有那么几个熊孩子刚一上课就喜欢调皮捣蛋,体育老师内心默默OS:几内亚篮球队全力以赴,奋力晋级前八我不要面子的啊。
当然,「孩子调皮,难以管教」这个问题更多是针对新入职体育教师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体育教师来说,这几年下来应该也积攒了不少对付熊孩子的经验了。不过不管如何,笔者特意整理了一些体育课堂中常见的经典熊孩子形象以及可行性的对策,给各位老师留下参考。
「有则需知,无则加勉,请勿拍砖」
突发事件 将计就计
在体育课上,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因此总会有一些突然的事件,影响孩子上课的注意力,由此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体育教师不处理或处理不当,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软弱”“好欺负”,长期下去,课堂秩序就会 “一团糟”几内亚篮球队全力以赴,奋力晋级前八;同样,如果教师经常“发威”,指责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又有可能造成师生冲突,使教师进退两难,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镜头一:
体育老师:今天教一教大家双手投篮的简单动作和技术...首先,投篮前将球至于胸前,目视球篮,双手自然下垂...
学生:老师这个我会,不就是上步,起身,投篮吗
“哐”地一声,孩子已经拿着球练上了
体育老师:......
体育老师心里虽然很无奈,但也得压下那份无奈,以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来正视这件事。有同学在课堂上积极表现,活跃气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对于这位熊孩子本身来说,他可能本身的表现欲特别强烈,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体育老师这时可以以一种比较轻松的语气来回应:“这位同学,我还没说完,他就已经学会抢答了,态度值得鼓励,老师很喜欢这位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但是我也必须要说....”
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态度和口气来化解这样比较尴尬的场面,要比直接制止批评更加有价值的多,同时也是为师生双方都留了比较充足的余地和空间,不会更进一步加进矛盾,引起其他冲突,体育老师可以在课后进一步和这类同学进行交流,了解他的自身情况和心理目的等。
有效应对 课前“惩罚”
国内的一位知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应该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能有效的说服学生,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但这里所说的惩罚不同于体罚(因为《教师法》规定教师是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而是以管教和发展学生为目标为其适当制定的一些小举措,让他们在行动中逐渐意识到不应该用顽劣的方式寻找存在感,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踏实的学习来赢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
镜头二:
中学时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不安分,站队时总是喜欢和其他同学说说 笑笑,甚至是小打小闹,安排练习时他也是敷衍了事,不管怎么批评他总是一张笑脸对着老师,事后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屡教不改”的学生,他的体育老师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他做事的个性,体育老师安排给这位同学一项特殊的工作:所有的器材收发都由他负责。待做出成绩后,又适时加以表扬,结果,他在课堂上违法纪律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有时竟会主动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纪律,后来,他竟逐渐地成为了体育课堂上的一个骨干。
利用收发器材的时机来对这些“小调皮”进行教育,既是一种惩罚,把他的一份特殊工作 “暴露”在众人面前,促使他必须做好方能在同学面前抬起头;同时,又给予了一定权利,因为 这些调皮的学生多数是好动的,而且多数也喜欢上体育课,所以这种“惩罚”是“小调皮”乐于接受的。在他们把器材拿到操场后再对他们进行适时的表扬,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又会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课堂学习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改变态度 转化策略
在一些孩子表现出调皮捣蛋时,体育老师应该及时关注,去发现他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背后究竟有什么心理诉求,不能盲目去批评和否定,有时一些小小的肯定和表扬可能都比立刻大声吓止和严肃批评有效得多。
镜头三:
在一节体育公开课上,教学内容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体育老师细致地讲解动作方法:右手投篮时,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掌上面...讲解完动作要领之后,体育老师接着做示范,按照场地器材和环境分小组做练习。
由于分组练习要按照顺序一个个来,所以很多同学都在等,突然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声说:“我能把球投进篮球的球框里!”,一些同学也随即嘲笑他,“这么大的球框谁投不进啊!”面对这种情况,体育老师没有立刻批评这位调皮的学生,而是首先对他的想法做出判断和参考,肯定他所提出的合理的意见,然后转变教学方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水平较高的学生投篮圈,水平低的学生投篮框。这样一安排,普通的同学练习的很认真,调皮的同学也积极地练习,而且不断地教其他同学如何投入球框,整节课流畅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调皮的学生把他的创意和想法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时,这些学生往往会非常投入,能够很好地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调皮的孩子能够认真且非常积极地配合体育教师上课的话,整堂课的效率会明显提高,课堂中加入这些“小调皮”的一些想法和创意后,教学的整体气氛也会更加活跃,这时体育老师就需要根据情况或多或少地去肯定、鼓励这些活跃的同学,再加以表扬和适当的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调皮学生也会愿意与体育老师积极地交流和配合,做一个体育课堂上的头号参与者,而不是仅仅游离于课上的“破坏分子”。
有时候调皮孩子的这种干扰,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遇到矛盾 冷静处理
在体育课上如果发生一些顽皮学生破坏课堂纪律的事情,作为老师一定要细致深入的了解清楚问题的实质,如果不经调查,为了节约课堂时间,随意地否定或呵斥学生的行为,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令以后的情况更加糟糕。
镜头四:
在列队行教学时,一个调皮的同学和旁边的同学打闹,两个人开始还嬉笑着,一会儿就越闹越不对,一来一去,都要有恼羞成怒的架势了。体育老师见了,心里也是非常无奈,大声说道:要打架的到前面来。调皮的学生听了,强词夺理地说:“我们没有打架。”“没有打架,你闹什么呀”体育老师感到很生气。“就不是打架,我俩在闹着玩呢。”本来就调皮的学生竟然也不甘示弱,露出了挑衅的表情。老师明白,再这样僵持下去,自己将陷入僵局,于是通过幽默的语句来化解:“没事,可能是老师看错了,最近眼睛近视程度又加重了,你俩闹归闹,也得注意分寸,好动是你们这个年纪都会有的现象,你们可以把力气留着,一会课堂上尽情施展....”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水平还未完全成熟,但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喜爱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有时是刻意的调皮,有时是不当的言行,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地发现,冷静有序地引导的话,偶尔的调皮很有可能变成变相的顽劣。
上述整理的一些情况和建议仅仅是针对于体育课堂之内的,而在这之外,体育老师需要做的努力仍有很大空间,比如对学生本身的了解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维护;和学生的班主任、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等等。
我们都是从多年学生时代走过来的,领略过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老师,即使对于看这篇文章的各位体育老师们来说,你们身上或多或少也会有那些曾经教过你们的老师的影子。而在多年以来的教育语境下,教师群体在面对熊孩子时维持纪律通常少不了这两个套路:
1、靠老师厉害,吓得学生不敢违反纪律。(主要是当着老师的面不敢)
2、靠集体的压力。(检查、评比、扣分,为集体争光等,这些主要是靠集体压力,吓得学生不敢违反纪律,否则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两条套路有两个共同点。
一个是靠恐吓和威胁,也就是说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是碍于自身行为可能会引发的危险后果,遏制住他们顽劣行为的主导因素只不过是内心的恐惧感罢了。
第二个是都有明显的“人治”色彩,这种纪律是靠人对人的压力和控制实现的。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基本功就是看老师的脸色。
这种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类似“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就能判断,这实在不属于“高明的手段”,即使很多老师都将其奉行为“最快解决事情的办法”,仍然屡试不爽,但是长期以往,受害的终究是学生。
可我们的教育总在说要「以人为本」,但又逃脱不了“人治”的现实。那么在此概念和现实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下师生关系。
我们总是期望花最小的力气就能最大化的解决问题,这种乌托邦思想人人都多少有之。有些老师想:我平时和学生搞好关系,我让学生喜欢我,既然他们喜欢我,就愿意听我的话,何愁不守纪律呢?即使偶尔违反,我一提醒,他们冲着这层关系,也就收敛了,这样不但能保证纪律,而且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可,真的欢喜吗?
这种方法当然比“威胁,管压”要进步。但是仔细一想,还是属于“人治”,只不过是披了一层“温柔面具”的人治。学生平时被“严肃面具”下的人治管了太久,突然被温柔对待,可能刚开始会疑惑不解,但是长此以往,他们的作为孩子的本质也逐渐在看似充满温柔,关怀的师生关系中被逐渐释放了。放松、玩闹、甚至得寸进尺,你一提醒他们就收,你一放松他们就会我行我素。
笔者认为,在参考一定程度的上述具体情境和建议之外,对于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两点:
1、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这也就是说,在班里或者课堂上帮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他们认为必须的,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规则。开始可以是简单的几条,之后再逐渐增加。然后在课堂中让他们自己体会,有了这些规则,他们可以学的更好,而没有这些规则,不但妨碍别人,而且最终自己也要倒霉。
“规则是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束缚”,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自觉的纪律才有可能形成。这光讲道理是不行的,要让他们体验,要慢慢来。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重视规则超过老师的脸色,而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会“得寸进尺”。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2、提高教课的吸引力。
课堂纪律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反过来教学同样也对纪律有很大的影响。讲课水平高,特别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课堂纪律问题自然少,但是对于那些课堂内容本身不吸引学生的教师,才会诉诸于严格的纪律。
对于体育课更是如此,体育教学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室外地点进行的,所以以体质锻炼和身体活动为主的内容其实也比较有发挥的空间,至于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吸引力,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需要教师多下苦工,任重而道远。
这两条路,坦白来说,也不容易。
因为我们周围的大环境还是“人治”的氛围,还有那些体制内的各种评价体系就不再赘述了,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你要是用心提高自己以及自身的教学水平,耐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把努力用在这两件需要慢功夫才能出细活的事情上,可能会吃眼前亏,没有眼光的领导反而可能会怀疑你的能力差。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而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之人,
身处如今这个时代
笔者也只能感慨一句:
闻道难解,道亦难求。